
朝鮮的宣傳有個特點:舞臺劇式的情感表達過于強烈
【本文來自《朝鮮小“網紅”介紹平壤,韓政府以“宣傳朝鮮體制”為由屏蔽,谷歌跟風封號》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說句實話,封朝鮮的號,對于改善朝鮮的外部形象恐怕是有好處的。
(資料圖片)
朝鮮的宣傳有個特點,就是舞臺劇式的情感表達過于強烈,參演人員往往聲嘶力竭,用力過猛,情緒張力太強以至于顯得荒誕,屬于芝麻大點事也要感天動地的類型。
比如農村住宅完工,給村民分住宅,然后選個村民代表上臺發表演講,按我的理解,哪怕是政治任務,你感謝下國家,感謝下施工人員,然后對未來的生活發表點暢想,最后再簡單說兩句,差不多也就行了,然而并不,這村民代表在臺上用歌劇腔調,帶著顫音一頓哭天搶地,聲嘶力竭的在那兒嚎,嚎到高潮處還要雙手張開,用一個帶轉折的長音收尾。
然后下面的其他人拿著塑料假花,排成整齊的隊列,開始用力鼓掌,齊聲高呼萬歲。
最后再加上一系列村民慶祝搬進新家的儀式,以及農村新住宅面貌的現場照片,配上頗有年代感的老式合成器音效,令人尷尬不已。
說實話,那些新住宅本身外觀上看上去還行,但這種哭天搶地的宣傳基調毀掉了一切。
這種用力過猛以至于略顯可笑的場面要是通過媒體傳播到外界,對朝鮮的形象顯然不會有多少正面作用。
另外就是個人崇拜因素過于強烈,而且已經到了言必稱的地步,令人生理不適。
比如朝鮮從中國引進了一套生產線,生產茶飲料,這茶飲料看上去似乎就是很常見的塑料瓶裝茶飲料,然后這茶被取名為“恩情茶”。
先不吐槽這個名字,因為重點不在這兒。
重點是隨后畫面一轉,攝制組來到了朝鮮一處給這個恩情茶提供生產原料的茶園,一開始畫風還挺正常,采訪了在茶園里采茶的工人,然后攝制組成員自己也嘗試了采茶工作,這段倒是挺不錯,郁郁蔥蔥的茶園,采茶工人忙著工作,沒空搞舞臺劇腔調,說話語氣也比較正常,語速也比較快,和攝制組交談的時候也比較自然的嘻嘻哈哈著,對采茶工作的辛苦發表了一點感慨,比如采多少茶才夠生產飲料,采茶要花多少時間,這還挺好,算是個中規中矩的紀錄片。
但是隨后畫風就開始不對了,伴隨著悠揚宏闊的大編制管弦樂,畫外音的播音員又開始帶著朝鮮播音員常見的標志性顫音,說一個詞喘三次的開始介紹,原話是:這個茶園里“敬奉”著30多年前在朝鮮首次種下茶樹的“慈父領袖”的意義深遠的肖像照片。然后給那張“慈父領袖”拿著茶葉的照片來了個大特寫。
含金量飆升,那股子味兒一下子就翻上來了。
隨后采訪茶園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幾十年前,為了讓朝鮮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喝上茶,“慈父領袖”在自家宅邸種植了以往被認為在朝鮮無法成活的茶樹,并進行了本土馴化,然后“偉大將軍”在朝鮮苦難行軍時期也無比關心茶文化,在艱難歲月里建立了這座恩情茶栽培園,最后說這個茶凝聚了偉大領袖的深切關愛,多虧了他們,朝鮮人喝到了茶,所以稱之為恩情茶云云。
如果說前一個農村分房子還只是用力過猛的話,這個恩情茶的故事就是公然扯謊了,依據朝鮮史料《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的有關記載,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就有茶樹種植的有關記錄了,興德王三年,也就是公元828年,新羅政權的遣唐使金大廉朝見唐文宗,從唐文宗處獲賜茶種,隨后帶回朝鮮半島并種植于地理山(智異山),朝鮮半島飲茶之風由此開始興盛,而朝鮮喝茶的時間比種茶的時間還要更早,在興德王之前的善德王時期(這個善德王還是個女王,玩過文明6的朋友應該挺熟悉),朝鮮貴族就開始飲用從唐朝進口的茶葉了,當時新羅貴族到唐朝求學,將唐朝的蒸青團茶和唐朝的茶具帶回朝鮮,給朝鮮帶去了茶文化。
“慈父領袖”搞本土馴化更是一派胡言,早在高麗時期(公元936~1392 年),朝鮮的飲茶之風已經普及到全社會,不光貴族喝,平民也喝,當時朝鮮已經有了本土馴化過的茶葉品種,全國有35個茶產地,出產的名茶有:孺茶、龍團勝雪、雀舌茶、紫筍茶、靈芽茶、露芽茶、腦原茶、香茶、蠟面茶等。
把這種公然扯謊且個人崇拜過于濃烈的東西拿來做官方宣傳,得虧外人看不到,如果外人看到了,朝鮮的外部形象只會更差。
所以說,被谷歌封號對朝鮮來說未必是壞事,外人對朝鮮一無所知,它還能保持一點神秘感,要是一切都昭然于世了,朝鮮的外部形象只會更差。
標簽:


視頻丨教育部回應大學生就業難: 保證為每個有困難學生提供至少三到五個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