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元“爬坡”,人形機器人艱難落地
8月24日,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等為股東,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約4847萬元增至約5097萬元。
智元機器人為前華為“天才少年”、B站知名科技UP主稚暉君(真名彭志輝)參與的創業項目。在此之前,智元機器人剛剛發布了旗下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遠征A1。
據悉,遠征A1的機器人本體設計采用了49個自由度,具有高度靈活和精確的全身運動控制能力,整機承重80kg,單臂最大負載5kg,其核心零部件如自主研發的輪轂電機,都實現了模塊化和標準化設計,是實現商業化量產的關鍵。
(資料圖)
“遠征A1是智元的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未來可在各種復雜場景下自主完成移動和操作任務。”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彭志輝表示,“機器人的成本努力控制在20萬以內。計劃先將機器人應用于工業制造場景,同時也會建立開放平臺,鼓勵開發者基于該機器人平臺進行創新應用開發。”
2023年2月,智元機器人正式成立,致力于以AI和機器人的深度融合,長期投入打造有競爭力的機器人產品和生態。
盡管成立時間不久,但其已是“獨角獸”企業,截至目前,智元機器人已經完成了天使輪、天使+輪、A1輪等多輪融資。天眼查顯示,智元機器人的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包括高瓴創投、BV百度風投、經緯創投、高榕資本等等,隨著多輪融資的完成,智元機器人的估值也水漲船高,超過了10億美元。
01.天才少年再出發
2022年12月,彭志輝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宣布自己離開華為的消息,放棄百萬年薪,卸下“天才少年”的頭銜,并表示自己會去開啟一段新的事業,做更有挑戰的事情,追逐一個機器人夢。
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的彭志輝,曾在2020年11月加入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成為計算產品線昇騰部門的一名算法工程師,主要方向是AI邊緣異構計算領域。在職期間,彭志輝多次獲得華為的明日之星、總裁獎、金牌團隊等獎項,并利用業余時間自制了自動駕駛自行車、給葡萄縫針的機械臂、獨輪自平衡機器人等產品,因而相比于“天才少年”的稱號,B站249萬粉絲更愿意稱呼彭志輝為“野生鋼鐵俠”。
從華為離職后,彭志輝就消失在了大眾視野之中,直至他帶著遠征A1站在了發布會的舞臺上。
在發布會上,彭志輝展示了遠征A1在汽車制造總裝線、分裝線上進行裝配、搬運與檢測等精密操作,“在工業落地后,遠征A1才會考慮進軍C端,在包括照護、做飯、清潔等家庭場景落。”
AI大模型的爆發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彭志輝的創業想法落地,他認為AI大模型跟機器人的結合是必然趨勢,AI大語言模型和一些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讓行業走到了爆發拐點。
在彭志輝看來,AI大模型對于機器人領域應用最大的價值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龐大的先驗知識庫和強大的通識理解能力,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可以讓機器人將既有能力應用到新的場景中;二是復雜語義多級推理能力,即所謂的“思維鏈”。根據此前放出的視頻,智元機器人已經讓基于AI大模型的機器人實現了行為自動編排和任務執行。
彭志輝也曾在視頻中表示,ChatGPT的出現是40年以來最大的AI革命,在OpenAI和波士頓動力之外,他希望在未來AI和機器人加速融合的過程中,自己也有機會做出一些微小的貢獻,科技就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他想在有生之年看看人類的邊界能夠擴展到什么樣的程度。
02.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
不止智元機器人,各路玩家正在加速涌入人形機器人這一充滿科幻色彩的新賽道。
2022年8月,在特斯拉2022 AI Day活動現場,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并在現場完成了自主行走、轉身、停止、揮手問候等動作。同樣在8月,小米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One”也正式發布。在宣傳片中,CyberOne能夠獨立行走、彎腰,完成抓取等簡單動作。
緊隨其后,智能硬件企業純米科技在2023年1月發布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DaQiang”,掃地機器人企業追覓科技也在2021年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并在2023年3月發布了人形機器人。此外,還有傅利葉智能、優必選、星動紀元、宇樹科技等原生玩家,人形機器人賽道已然呈現出爆發之勢。
各路玩家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對的同時,資本也盡數涌來。
2023年3月,挪威人形機器人公司1X在其官網宣布完成了2350萬美元在A2輪融資,由OpenAI創投基金領投,老虎環球基金等跟投;2023年5月,追覓科技宣布完成36億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小米集團、順為資本、IDG資本等;2023年7月,達闥科技獲得超10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為知識城集團、上海國盛投資集團等。
人形機器人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關注的另一面是,這是一條極具潛力的黃金賽道。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報告顯示,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8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138億美元。該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能夠協助醫護人員和幫助患者護理,在醫療健康領域前景廣闊。其中,亞太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劇,也刺激了該地區看護場景中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
另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2030年將達千億元規模。此外,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形機器人在老年人照護、醫療康復、教育等領域有望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產業促進政策也在跟進。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以3C電子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產、安防應急等典型場景應用示范為牽引,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產品攻關和產線建設,加速全產業鏈自主化進程。
03.人形機器人仍面臨瓶頸
盡管借著AI大模型的風口,人形機器人正邁上新臺階,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并不明朗,人形機器人實際上還面臨不少瓶頸。
首先是制造成本高昂。國金證券曾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做了全身拆解:機器人的頭要實現智能感知,需要3個攝像頭、1個毫米波雷達、1個AI芯片,以及價值1.4萬元的其他傳感器,共計2.54萬元,而這只占到總成本的14.55%。其中最核心的執行器,需要14個,價值3.43萬元,占總成本的19.64%。初步推算,一個人形機器人僅材料成本就大約需要17.5萬。
而高昂的制造成本背后,是人形機器人企業普遍存在巨額虧損的情況。以沖擊“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為例,截至目前,優必選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但根據優必選的招股書,其仍在持續虧損。
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優必選的總營收分別為7.4億元、8.17億元和5.29億元,而凈虧損則高達7.07億元、9.18億元、7.78億元,不到三年的時間累計虧損超過24億元。達闥科技更慘,根據之前披露的數據,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分別為1%、5.3%、2.3%。
其次,人形機器人之所以離商業化較遠,一個最大的限制因素是其對于技術的要求極高,尤其是運動控制軟件、本體硬件之間的復合能力,現階段,人形機器人主要存在三大技術難點,分別是平衡整機功率、續航能力;運動能力、步態控制;核心零配件,一體化關節。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表示,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方面,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水平仍有很大探索空間。比如在感知能力方面,硬件層面需要更可靠的傳感設備,“以當前技術發展速度,十年內可能會有顯著進步。”
對于智元機器人而言,同樣繞不開制造成本高、技術要求高等瓶頸,不過,智元機器人表示,遠征A1將在明年快速商業化,首先應用于工業智能制造領域,目前正在和制造業頭部企業對接。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人形機器人正邁出通往未來的關鍵一步。
標簽:


建科院(300675.SZ):2023年半年度計提減值準備764.78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