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7篇

    2023-08-31 21:07:01 來源:互聯網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會制作一份相關的課題教案,有了教案,教師講課可以流暢,那么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篇1

    活動目標:


    (資料圖片)

    1、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嫉妒是一種心理病態,認識到由于嫉妒而產生的不良后果。

    2、正確認識自己的這種狀態,學習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

    3、使學生懂得應該以友愛、尊重和寬容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活動重點:

    使學生明白嫉妒是一種心理病態,學習如何避免和克服嫉妒,懂得應該以友愛、尊重和寬容的態度與他人相處。

    活動準備:

    1、以不署名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體會,把感受最深的因別人在其它方面超過自己而產生嫉妒的經過寫出來。

    2、確定扮演角色,并進行小品《無名之火》的排練。

    3、黑板上寫“克服嫉妒心理,學會尊重他人”幾個大字。

    4、邀請幾名家長前來參加,講清活動目的。

    活動方式:

    游戲式、體驗式。

    活動過程:

    1、擺現象:小品《無名之火》

    劇情:雙休日,六年級女學生劉玲正在家里做功課。同院的楊阿姨喊劉玲去她家接媽媽的電話。劉玲執意要爸爸去接;楊阿姨邀請劉玲去她家玩電腦游戲,劉玲婉言謝絕;劉玲和爸爸一起外出,在大門口看到楊阿姨家新買的汽車,劉玲不屑一顧并忿忿地埋怨爸爸:“怎么咱家電話、電腦、汽車一樣都沒有?”

    學校里,劉玲和張麗這對好朋友,正在研究一道數學難題。當得知張麗在今天的測驗中又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績不如張麗的劉玲一反常態,下課后拒絕和張麗一起跳繩;放學不和張麗一起走;班里選班長,張麗是兩名候選人之一,劉玲卻故意選了另外那名同學(本來她是要選張麗的)

    2、查根源

    (1)劉玲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行為呢?(因為她家沒有楊阿姨家富裕,她的成績沒有張麗好,所以產生了“嫉妒”)

    (2)定義“嫉妒”:是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人和人之間進行比較,看到別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好,自己又達不到他人的水平現而發展到不甘心,并達到了惱怒于他人的程度。

    3、論危害:(觀看錄像,體會危害;集體討論,分析后果。)

    (1)看錄像《縱火犯》

    劇情:山東某大家有個姓唐的女大學生,從小受到媽媽的寵愛,養成了任性好嫉妒的壞毛病。進入大學后,處處想撥尖,出人頭地,因為沒被選上班干部,心里很不自在。一次,班上有兩位女同學考試分數比她高,她更是妒意大發,竟把人家的課本、作業本以及其它學習用品全偷了,使人家學習不成。她的這種行為理所當然受到了班上同學的批評,但她不僅不改竟乘別人上課的機會溜回宿舍,把姓袁的同學價值500多元的衣物被褥統統燒光。觸犯刑律成為縱火犯。

    (2)討論“嫉妒”的危害

    A“對別人的危害可能對自己的危害絕對”一個光會嫉妒別人的優點、長處、幸福、成就的人,由于他的心計全部用在如何嫉妒別人,設法算計別人,妄想把別人拉到跟自己同一水平上,甚至低于自己的水平。結果,且不論對被妒者有無損害,首先他空耗了自己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最終一無所成。

    B好嫉妒的人,不僅對于自己的學習、工作、事業、成就,對于人際關系和友情,有害無益;而且對于自己的心境和健康也絕無一點好處。試設想,妒人者必然是終日被自己胸中的無名妒火煎熬著、折磨著;嚴重時還會食不甘味,夜不成寐,這種人心理衛生自然談不上了,生理健康也往往會受到影響。這豈不是庸人自憂、自討沒趣、自找苦吃?

    4、制“妙方”。

    (1)學生分組討論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

    (2)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避免和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呢?

    首先要看到新型的人際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助、團結共進的關系。21世紀的少年兒童無論是男是女,應該把競爭的機制引入到人際關系中去。不過,我們的競爭,第一,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的競爭;

    第二,競爭的目的,并非為了搞垮別人,而是為了互相促進,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第三,競爭的結果,自然也會有優勝劣汰的情況出現,但無論是勝者還是負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各自在新的起點上,繼續相互幫助,團結前進,絕不會出現你死我活的對立局面。

    其次,要樹立自信心。我們通常所說的嫉妒,一般都不是把自己抬高到被嫉妒者的位置上,現時是相反,總是企圖把被嫉妒者貶低到自己相同的水平和同樣的位置上,嫉妒的目的表面看來在于得到更高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致力于“吃大鍋飯”,在智力、水平、成就、地位等方面搞平均化。總之,沒有自信,才會產生嫉妒。

    日本學者三木先生指出:“靠嫉妒是一事無成的。人靠創造來造就自己,培養個性。人越有個性就越不會去嫉妒。”他說,“靠一個情感來控制別一個情感要比靠理性更為有力,這是普遍真理。如果說英雄是不會嫉妒的說法是真實的,那么實際上就是說英雄的功名心理和競爭心理等其他情感比嫉妒強,并且重要的是具有更大的持久的力量。

    第三,一方面自己不去嫉妒別人,另一方面當被人嫉妒時,要正確對待,即心胸要寬廣一些,不要去計較,甚至傷心備至;要在可能的條件下,給對方以能夠接受的幫助。

    (3)家長談談自己的想法。

    5、總結

    同學們,生活在群體中的我們,常會將自己和周圍的人作比較。有的同學通過比較看到了別人的優點,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他們在比較中找差距,在比較中求進步。還有一類同學,他們也在比較,也在找優點,尋缺點,可是得出的結果卻和第一類同學大不一樣。他們比較出了別人的缺點,卻對別人的優點視而不見;他們比較出了自己的優點,卻對自己的缺點只字不提。這一類同學總是一味的否定別人,抬高自己,他們比較來比較去,只收獲了一顆“嫉妒”的種子。一個產生了嫉妒心的人如同一棵生了蟲的樹,如果不及時把“嫉妒”這只蟲子除掉,而是上它在軀體里寄生,那么,等待這個人的命運惟有“枝枯葉黃”。為此,我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正確對待同學、朋友取得的成績,化壓力為動力,變嫉妒心為上進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篇2

    主要內容:

    班會目的:增強個人的社會心和責任感,以更好的素質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過的障礙,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個人信心。

    班會主題:心理健康,不可小覷。

    班會內容:

    1、淺談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以面臨的心理危機。

    2、如何判斷心理是否正常。

    判斷心里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3、珍愛生命,遠離心理困擾。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困擾著當今大學生。戀愛困惑導致的生命悲劇,校園暴力等事件充斥著各大高校,珍愛生命,遠離心理困擾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

    4、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競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

    總結:

    通過此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同學們更清楚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為同學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通過看課件和錄像、講故事、討論等方式,使學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夠認識到"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經歷挫折、成功必然經受挫折、挫折對人們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增強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學重點:

    1、追求與挫折的辯證關系。

    2、聯系實際、聯系自我,建立起正確的"挫折觀"。

    三、教學過程

    一、導人

    1、播放"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的追求與挫折

    二、講授新課

    了解追求與挫折"的基本知識

    1、提問: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電腦幻燈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積極的行動,爭取實現某個目標;挫折是指人們在造求某種目標的活動中,遇到干擾、障礙,遭受到損失或失敗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二)追求與挫折的關系

    1、觀看錄像:"我們的桑蘭"(帶著問題觀看思考)

    2、同學討論一一

    1)"桑蘭的追求與挫折"

    2)出示電腦幻燈片"桑蘭的追求與挫折"

    3)討論歸納"追求與挫折"的關系

    3、出示電腦幻燈片一—成長必須追求:挫折往往會伴隨著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對挫折

    1、觀看錄像"同學的故事"

    2、小記者談采訪感受

    3、電腦幻燈出示:對我們的啟示"追求往往隨著挫折的戰勝而實現"

    (四)挫折的影響

    1、配樂幻燈"一封沒有發出的信"

    2、討論寫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帶給她什么影響?如何幫助她擺脫消極的影響?

    3、配樂幻燈一一

    當今的愛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為"挫折"作新的詮釋

    (五)總結升華

    1、電腦幻燈:"首席科學家"一一嚴純華

    2、小結全課

    1)電腦幻燈一一勇于追求,不怕挫折!敢于追求,戰勝挫折!不斷追求,挑戰挫折!

    2)mtv十電腦幻燈一一歌曲"未來的未來"

    3)伴隨著歌聲,滾動播放

    課后作業

    作文:"心靈的撞擊"一一記自己追求中遇到的挫折

    (重點:遇到挫折時的想法、采取的對策、產生的影響)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

    (2)確立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的正確態度與行為方式

    二、教學重點:

    (1)健康的概念

    (2)健康的表現形式

    三、教學步驟:

    (一)健康的概念:

    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狀態。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的,這種理解是不全面的,還有人沒有疾病、身體強壯就是健康,這種理解當然進了一步,但還是不夠完整。健全的身體狀態除了身體無疾病、無缺陷外,還應包含體格健壯,各器官系統機能良好,有較好的適應外界環境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等。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健全的精神是指心理方面的狀態。

    盡管心理健康的標準因社會、時代、文化傳統和民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但人們認為以下三條應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共有的:

    (1)自我控制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為一點小事而激動,不會一遇問題就緊張、慌亂,更不會任憑情緒發泄做出越軌的行為,而是沉著、冷靜,善于理智地處理各種事務和問題。

    (2)能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有成功,也會有挫折和失敗,外界的影響也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的人總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對待外界各種影響,既不因勝利而沖昏頭腦,也不因挫折而灰心喪氣,能恰如其分地估計周圍發生的一切,應付自如。

    (3)保持內心平衡的滿足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有自知之明,處事樂觀,從不提出超越現實條件的過高要求,知足常樂。另外,從社會交往的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總是樂于同他人交往,在群體生活中能協調相處,互相尊重,樂于助人,態度熱情,關系融洽。健康的人還總能從容地承受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疲勞。

    (三)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身體健康是心理和社會交往健全狀態的物質基礎。一個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纏身,自然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其他兩個方面。心情不好、社會交往不正常或在群體生活中關系緊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

    (2)人們要維護和保持自己的健康,除了注意身體健康外,還要注意保持健全的精神狀態和健全的社會交往。

    (3)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進身心健康,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在家庭、學校、社會與人的交往中要嚴天律已,寬以待人;要善于正確地理解對方,并建立起協調融洽的生活氛圍;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和失敗,做到意志堅定,百折不撓,勇于進取。

    標簽:

    上一篇:我駐南非約翰內斯堡總領館:31日的火災中沒有中國公民傷亡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