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即使沒有學過傳統經濟學的人,對于有些經濟行為,也會感覺頗為奇怪。比如在買東西的時候,購買者很可能知道標不標“原價”,“打折價”都是賣家想要的賣價,但是標了“打折”的確可以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為“原價”幫你輸入了一個“價格的起點”,你的頭腦會自動以此比較,就產生“賺到”的判斷,從而產生愉悅感。顯然,這個神經活動過程是非?!安焕硇缘摹保欢?,它卻是大腦的常態。在舞臺表演的時候,制作方會派幾個人到觀眾中去,他們根據舞臺情況帶頭鼓掌,其他普通觀眾也會跟著鼓起來,如此節目氛圍會好許多,演員即使知道有“熟人”帶領,也會情緒激發而表演得更好。我曾見路邊賭博游戲,數個人圍在一起,不斷有人參與游戲并贏到了錢;經驗豐富的人知道,那些人都是“托”;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會去玩,結果自然是輸錢。那些獻血車若能夠預約幾個人先到排隊,這樣會鼓勵更多的人來自愿獻血。人會不由自主跟隨別人的行為,也就是從眾的心理,這是從“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有的。在現代社會,從眾既可能為群體提供福利助益,提高經濟效率,也可能是人們不理智行為的原因。以傳統經濟學為“基準”,人們的這些不符“經濟人”的行為即被經濟學家稱為“偏差”,經濟領域不符傳統經濟學預期的即為“異常”。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異常經濟行為”,那是否表明傳統經濟學的考慮的和預測才是異常的呢?傳統經濟學像理想主義者,“希望”人們“理性”地實現最優,但當行為經濟學探尋到行為后的動力源時,卻發現同一個動力在某些情況下使人接近“理性”,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使人與“理性”背道而馳。為了在自己的抽象世界里“自圓其說”,傳統經濟學險些忘記了人是復雜的,由其組成的社會也是復雜的。人不以經濟為生活唯一,人類群體也不是。行為經濟學的最大使命可能是為讓經濟研究重新回到人類社會的運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