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塑料垃圾調查⑧丨變廢為寶,國內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2023-08-10 10:17:32 來源: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海報新聞】

    編者按:

    塑料問題已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近年來,外賣行業呈井噴式發展,在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時,由此產生的外賣垃圾也對環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城市每天產生的外賣塑料垃圾有多少?外賣塑料垃圾怎么“降”,如何“解”?如何治理外賣行業塑料污染,加大塑料回收利用?請看海報新聞《外賣塑料垃圾調查》系列報道。


    (資料圖片)

    7月22日下午,濟南市槐蔭區某小區的垃圾桶里堆滿了各種塑料垃圾

    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報道

    塑料垃圾處理問題是全球性難題。每年有約6億噸塑料垃圾被棄置到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的塑料造成不斷累積的環境污染危機。

    去年3月,#人類血液中首次發現微塑料顆粒#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該話題背后,是荷蘭一個研究小組對22名志愿者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其中有17人的血液中含有微塑料顆粒,概率高達77.2%。這次在人類血液中尋找的塑料微粒最小直徑在0.000508毫米,小到肉眼根本看不見。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塑料是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廣泛使用于包裝食品和飲料,尤其是軟飲料、果汁和飲用水。

    連日來,海報新聞記者兵分多路,深入走訪商超商廈、菜市場、社區、垃圾回收站、環保企業等,調查采訪的數據與事例充分表明,外賣塑料垃圾正在“圍困”人類生活,塑料垃圾的治理刻不容緩。

    事實上,自“史上最嚴限塑令”《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發布兩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裝等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了新的資源環境壓力。

    比如,塑料制品使用量下降后出現反彈,存在一次性塑料袋濫用等亂象;對“可降解塑料”界定不清,導致新的環境問題;另外還存在廢棄塑料回收處置不當、垃圾分類推行難等情況。

    濟南市泉城路街道配備的智能垃圾分類設施,還配備專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為前來投放垃圾的市民、游客宣傳推廣垃圾分類知識,并把分類錯誤的垃圾重新分揀

    為此,我國不少城市正在積極探索外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路徑。

    今年年初,深圳啟動商務寫字樓外賣包裝垃圾分類回收項目試點,在試點寫字樓里增設了“外賣包裝垃圾”的專用垃圾桶。員工將外賣食物殘渣,倒進廚余垃圾桶后,所有外賣包裝都被單獨收集,送去回收利用。

    早在2020年7月,廈門市修訂了《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外賣餐盒被列入低值可回收物。在試點小區,居民外賣里的塑料餐盒、餐具和塑料袋,都會被集中回收,無需人工分揀,全部進入智能化分選平臺。五花八門的外賣垃圾,會被機器精細分揀為普通紙、紙塑復合等多個品類,打包壓縮后送往下游不同的再生處理廠家,變身為布料、再生紙、塑料課桌椅等,實現變廢為寶。今年4月,分揀中心正式達產以來,每天分揀的低值可回收物可達50噸,并實現日產日清。

    上海市崇明區陳家鎮建立了1個鎮級“兩網融合”中轉站,55個村居回收服務點。每周,陳家鎮“兩網融合”中轉站的回收車到小區進行塑料垃圾回收,然后運至站點進行處置利用。洗潔精瓶、洗發水瓶等經處理后可以變成塑纖板,礦泉水瓶可以做成運動服的一些材料,回收的垃圾可以達到99%以上的再利用率。

    杭州市西湖區則倡導“以竹代塑”,在當地社區開展“竹籃子買菜”行動,市民可將“無塑買菜”照片上傳社區微信群進行積分,統計每月打卡情況對“綠色環保個人”進行表彰。

    今年6月20日,我國《商務領域經營者使用、報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要求外賣平臺和外賣企業定期報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況。

    外賣塑料垃圾經過回收、分揀、壓縮、打包幾道工序做成的凈磚,可直接進入下游利廢企業進行進一步精細化加工

    跳出國內看海外,塑料污染問題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不斷升級“限塑”措施。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9年,日本就推出了可食用餐具,以此減少塑料垃圾。消費者不僅可以享用美味的咖啡,喝完咖啡后還可把用餅干做成的杯子吃掉,既環保又美味。

    今年1月1日起,法國快餐店迎來“限塑”新規——必須將一次性塑料餐具更換為可重復使用的餐具。這是自禁止使用塑料打包盒、禁止提供塑料吸管等要求后,法國在餐飲領域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又一新規。

    德國目前正努力在減少包裝量、倡導實施可重復使用包裝、擴大高質量閉環回收、設置塑料包裝強制性回收指標等方面進一步推動“限塑”。在柏林超市的入口處設有退瓶機器,軟質塑料瓶0.25歐元,硬質塑料瓶0.15歐元,所有瓶子投放完畢,顧客會收到一張超市代金券。這些超市退瓶機回收的塑料瓶,將以不同形式參與循環經濟。

    就在前不久,我國科學家找到了塑料垃圾處理的新方案——常溫常壓下可降解9種塑料。

    據科技日報報道,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雪峰課題組建立了一種溫和的光降解方案,通過協同的鈾酰光催化機制,在常溫常壓下實現了9種塑料的降解,其中包括5種塑料的混合降解,為塑料垃圾處理提供了可持續性解決方案的科學模型。

    姜雪峰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原本這些塑料的自然分解要花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用這種策略在一兩天之內就能把它們分解,而且分解出的物質還能拿去做新型的、更好的塑料;或者變成醫藥中間體,用到醫藥上;也有可能用到香精香料的生產上。”

    不僅如此,該研究團隊還設計開發了新型連續流光反應裝置用于PET降解,與管式操作相比,效率提高5萬多倍。未來,他們將進一步擴大實驗規模,并研發實用的大型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正是“減塑撿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減塑撿塑”工作組呼吁:每一個“你我”都是“減塑撿塑”的行動派,少用塑料制品和包裝,助力塑料的回收利用,以推動可持續的循環經濟。只有各行各業和全民參與的“減塑撿塑”,才是塑料危機的終極解決方案。

    本文來自【海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標簽:

    上一篇:7月CPI同比回落,有何原因?未來走勢如何?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