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美青年展多元藝術形態_熱點

    2023-06-25 11:00:13 來源:央廣網

    正值畢業季,在廣美大學城美術館舉行的廣州美術學院2023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高潮迭起,展覽展出了中國畫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共645位學生的作品。這些畢業作品,以多樣的媒介和語言、精彩的創意和巧思,關注社會文化生活,呈現了他們對藝術的孜孜以求,對時代的敏銳洞察和對社會創新的青春回應,也展示了大灣區當代青年的藝術態度。


    (相關資料圖)

    “在這屆畢業展,我看到了畢業生們面對奔涌向前的時代洪流,思考如何借助藝術表達,構建社會與自我的鏈接;看到了同學們把握時代脈搏,勇于打破學科專業的壁壘,探索藝術的多元形態。”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說道。

    作品故事:想象力閃耀,人文關懷凸顯

    如何在宇宙的浪漫遐想中,探索人與自然神秘又深刻的聯系?廣美繪畫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尹嘉琳的動畫作品《循星》提供了一個瑰麗又奇幻的視角。故事在一個星系中的兩顆星球之間展開,一名叫“卡西尼”的旅行者和她的機器人“惠更斯”踏上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太空漫游之旅,恢宏宇宙中的景象和遺跡,充滿未知的冒險元素,在這趟旅程中漸次展開。

    “創作靈感來源于自己喜歡的一款宇宙探索類游戲,叫‘星際拓荒’,因此想到了用動畫題材來探索宇宙和人類的聯系,前后花了8個月的時間用三維軟件完成了這個動畫。”尹嘉琳介紹道。從主要動畫角色的命名,到主人公宇航服的設計,尹嘉琳都傾注了自己對于宇宙世界的想象和熱愛,“用天文學家‘卡西尼’來命名主人公,是希望動畫角色能夠傳承前輩們的探索精神。”

    這件畢業作品收到了諸多好評,有高二學生觀眾興奮地說自己因為這件作品,堅定了走藝考之路,也有用人單位因為這件作品對尹嘉琳青睞有加。即將走進社會的尹嘉琳,將從事游戲美術設計工作,繼續奔馳在創造力和創意的曠野上。

    來自廣美跨媒體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吳妙麗用作品《視障寫真》展現了她與視障人士特別的緣分。此次展出的六組照片源于她從2022年開始,在自己的公眾號平臺發布免費為殘障人士拍攝寫真的項目。在一年多時間里,吳妙麗為廣東地區十幾位視障人士拍攝了1000多張照片,也用相機記錄了他們生活的勇氣。“他們看不見世界,就讓世界看見他們。”吳妙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吳妙麗按照報名的視障人士的想法、需求以及挖掘屬于他們的故事來進行個性化拍攝,每一次拍攝,吳妙麗總是如朋友般與他們相處,了解、傾聽他們的故事,再來構思拍攝思路,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視障群體。

    “有一次的拍攝對象是一位正在學習做職業化妝師的視障人士。可能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視障人士看不見真實世界的美是什么樣子的,無法當好化妝師,事實是,視障人士化妝全靠觸覺和感覺,普通人兩天學會的妝容她要練習兩個月,她給自己的總結是‘看不見的人生也是有價值的’。”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句話,形容廣美中國畫學院的畢業生劉嘉意的作品很是貼切。這幅高1.8米的大畫《綠意空融》呈現的是綠意盎然的陽臺一角,這里生長著各式多肉植物,它們的原型是陪伴了作者大學四年生活的陽臺“多肉們”。為了豐富創作,劉嘉意去到了廣州芳村的花卉市場,還去到了學校附近的居民小巷,收集老廣們中意的多肉植物,比如作品中的龍骨,就是嶺南院落中常見的多肉植物品種。“多肉植物的生長往往象征著生命,無論在什么地方,它們以塊根及葉片中的蛋白質和水分得以生存。棱角和棘刺象征著它們的頑強,對于我來說,是我大學生活中偶爾失落、疲憊的撫慰,也是堅定的陪伴。我想,這就是植物之于普通人的意義。”劉嘉意說道。

    資深點評:陳克(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創作的視野從“觀我”走向“關世”

    今年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畢業展凸顯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作品的觀念表達上,青年學子們面對新的時代,以真誠真摯的個體生命體驗為切入口,窺見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關照集體記憶與家國情懷,創作的視野與格局從“觀我”走向“關世”,從體貼個體到關注集體;二是在語言表達上,當代藝術青年對新技術、新媒體有天然的親和能力,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拓展了各種題材、形式、媒介的表達邊界,AI技術、數字技術的綜合應用,互動裝置、機械裝置等藝術形式的大量涌現,對非傳統材料屬性維度的延展與利用,豐富了表現形式與表達語系;三是在作品呈現上,此屆畢業展更加注重作品的藝術展示效果和觀展體驗。

    具體來說,在本科生畢業展中,來自具象雕塑工作室的青年創作者們以開放、積極的態度,迎接新理念、新技術對雕塑的“手作”傳統發出的挑戰,給傳統藝術形式注入新鮮血液,展現傳統與當代、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智慧與光彩。實驗雕塑工作室順應時代之變,秉持強烈的探索意識與實驗精神,梳理信息,形成方法,呈現態度,以極具可塑性與自由度的方法語系探求當代雕塑的多種可能性。公共雕塑工作室則以“循環—對話山水”為創作主題,將藝術語言與時代精神進行有機結合,不僅為公共空間增添生機和美感,更體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齊喆(廣美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以工藝美術展現藝術療愈

    廣美工藝美術學院2023年本科畢業作品展以“無可替代”為主題,藝術療愈是今年的一個特點,用工藝的形式給情緒一個突破口,去除單一的高大上、精致的表達,體察城市與鄉村真實的生活,記錄工藝化發展的文脈,挑戰自我極限,享受創作作品的過程而不只是追求作品的完整性,有一些作品明知不可為或非常難,偏偏要去挑戰,這就是青春的力量。

    畢業生們都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鄉村振興,或者他們內心對這些也感興趣。同學們在家鄉或周邊進行調研,以學院工藝的視角去觀察和記錄當地的傳統文化,有的是傳承幾百年、上千年的各種傳統手工藝,如川東北竹編抹泥墻技藝、瑤族的紋飾、廣彩、漆藝等,他們善于把自然景觀、客觀圖像經過自我的抽象,進行圖形化、平面化的轉化與處理,展現出了創作者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通訊員 江粵軍

    標簽:

    上一篇:設計有優化,新款路虎攬勝極光官圖發布-通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
    概念
    平臺
    應用